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的原发性颅内肿瘤。
胶质瘤的病因涉及遗传、电磁辐射、病毒感染、年龄等多种因素,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可分为星型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根据恶性程度可分为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根据肿瘤所处位置则可细分为幕上胶质瘤、幕下胶质瘤、脑干胶质瘤。
胶质瘤通常难以根治,手术后的复发概率较大,预后情况相对较差。
胶质瘤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癫痫等。
1.头痛
胶质瘤患者脑组织受增大的胶质瘤压迫可引起持续性的头痛。
2.恶心呕吐
患者颅内压随胶质瘤增大可持续升高,从而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视物模糊
患者视神经及视觉中枢受胶质瘤挤压可直接影响视觉功能并出现视物模糊现象。
4.癫痫
胶质瘤患者在肿瘤增大时可导致局部脑组织异常放电引起癫痫,从而出现肢体抽搐、肌肉强直等症状。
胶质瘤的病因包括遗传、电磁辐射、病毒感染、年龄等。
1.遗传
患者患有神经纤维瘤病、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时,形成胶质瘤的风险相对较大。
2.电磁辐射
患者使用各类电子产品时可受电磁辐射影响,从而增加患胶质瘤的风险。
3.病毒感染
患者感染巨噬细胞病毒或可引起脑组织损伤并增加胶质瘤的发病风险。
4.年龄
60-80岁的老年人群脑组织退化较快,较易引起胶质瘤,但部分儿童和年轻人群也有可能形成特定类型的胶质瘤,具体机制并不明确。
胶质瘤的就医流程分为观察症状、询问病史、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患者出现长期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等疑似胶质瘤症状时应至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
2.询问病史
医师通常会询问患者近期的患病经历、用药情况,同时会询问是否有家族成员患有胶质瘤、神经纤维瘤病、结核性硬化病等疾病。
3.完善检查
患者就医后需进行磁共振、头部CT、PET-CT、组织活检等检查项目,医师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可以诊断疾病。
胶质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化疗等。
1.药物治疗
胶质瘤患者颅内压升高时滴注甘露醇溶液可以发挥利尿、组织脱水等作用,从而加快颅内积液吸收并降低颅内压。
2.手术治疗
胶质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可以直接降低颅内压,缓解不适症状。
3.放化疗
放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其中放疗包括常规放射治疗、立体定向的放射治疗、放射性核素内放射治疗等,化疗则是以服用替莫唑胺胶囊为主。
胶质瘤的日常护理方法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病情监测等。
1.调整饮食
胶质瘤患者平时需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油腻荤腥食物,可多食用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
2.改善生活习惯
胶质瘤患者需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或长时间进行脑力劳动,同时需避免吸烟、饮酒或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防止诱发胶质瘤复发。
3.病情监测
胶质瘤患者术后需观察伤口恢复情况、是否出现复发症状,在放化疗期间则需注意不适症状变化,自觉无法耐受副作用时可以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胶质瘤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控制情绪等。
1.调整饮食
平时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油腻荤腥、烟熏盐渍、生冷灼热食物,同时避免食用剩菜、霉变食物,可多食用各类新鲜的蔬菜水果。
2.改善生活方式
患者需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保持作息规律,同时减少使用电子产品,避免长时间受电磁辐射刺激。
3.控制情绪
患者平时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或悲伤。
医师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磁共振检查、CT检查、脑电图检查、组织活检等项目诊断胶质瘤。
1.临床表现
疑似患有胶质瘤的患者可出现长期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等症状,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2.磁共振检查
进行磁共振检查显示脑部有占位性病变提示患者可能患胶质瘤,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3.CT检查
进行CT检查发现脑部形成伴或不伴水肿的低密度病变提示患者患胶质瘤,也可作为诊断依据。
4.脑电图检查
进行脑电图检查时发现有癫痫波对于诊断胶质瘤有重要意义。
5.组织活检
切取患者脑部病变组织发现胶质瘤细胞即可确诊胶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