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发生在肛管部位,属于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是指肛管部位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局部形成小溃疡。此病多见于12-24岁的女性以及55-64岁的男性。
肛裂按照病史可分为2种类型,分别是急性肛裂、慢性肛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长期便秘或者腹泻、先天性肛门畸形、肛门外伤、病原菌感染等孕育有关。患者通常会出现肛周疼痛、便血等典型症状,同时会出现便秘、肛门瘙痒等伴随症状。
肛裂症状包括肛周疼痛、便血、瘙痒等,分析如下:
肛周疼痛
肛裂患者肛管皮肤裂开,出现溃疡,会引起疼痛,在排便时,大便刺激受损皮肤处的神经末梢,疼痛会加重。
便血
肛裂患者肛管皮肤破裂或者撕裂从而引起出血,在大便时,少量的血液会附着在大便表面,通常是鲜红色。
瘙痒
肛裂患者局部形成溃疡面和皮下瘘,会分泌大量分泌物,分泌物对肛缘处皮肤造成刺激,会引起瘙痒。
肛裂的出现与机械性因素、肛门狭窄、肛门括约肌痉挛等原因有关,分析如下:
机械性因素
若患者长期存在腹泻、便秘等情况,会导致肛管部位的皮肤反复受损,会导致局部皮肤裂开,形成溃疡,也就是肛裂。
肛门狭窄
若患者存在先天性肛门畸形、局部发生外伤,引起肛管,在用力排便时,干结的大便会导致肛管皮肤撕裂,从而引起肛裂。
肛门括约肌痉挛
若患者肛门括约肌痉挛,会导致肛管内压力上升,导致局部血供减少,会诱发肛裂。
肛裂的就医指征包括出现相关症状、存在原发疾病、既往病史等,分析如下:
出现相关症状
若患者出现便秘、肛门疼痛、肛门瘙痒等症状,需积极到肛肠科或者肛肠外科就医。
存在原发疾病
若患者存在先天性肛门畸形、肠结核、炎性肠病、痔疮等疾病,近期出现便血,需积极就诊。
既往病史
若患者既往存在肛裂,近期大腿内侧、会阴处出现疼痛,并且出现排便困难的现象,考虑病情加重,需及时就医。
肛裂可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分析如下:
一般治疗
患者平时要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香蕉、西兰花、菜花、火龙果、西红柿等,同时多饮水。其次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
药物治疗
患者可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局部涂抹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通过肛门皮瓣手术、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等方式治疗。
肛裂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注意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做好病情监测等,分析如下:
注意饮食
患者日常需注意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苹果、桃子、芹菜、油麦菜、西兰花、香蕉、火龙果、粗粮等,同时每天还需保证饮水量在1.5-2升左右。
注意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患者排便时要避免久蹲,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便意时及时排便,不要抑制便意。
做好病情监测
患者要观察自身病情,若便血、肛门疼痛、瘙痒等异常症状加重,需及时到肛肠科就医。
肛裂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方式预防,分析如下:
调整饮食
健康人群平时应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胡椒、生姜、大蒜、芥末等,要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素以及水分的食物,可预防便秘,降低肛裂发生的概率。
适当运动
健康者要坚持运动,如跳绳、慢跑、打太极、散步等,可促进肠胃道蠕动,促进消化。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有便意时要及时排便,避免憋便,其次要按时进行排便,避免久蹲排便,平时注意肛门处卫生。
可通过症状、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出肛裂,分析如下:
症状
若患者出现肛门剧烈疼痛、瘙痒、便血、便秘等症状,怀疑患有肛裂的概率较高。
专科检查
患者可到医院肛肠科进行视诊、指检等检查,可初步明确是否患有肛裂。
影像学检查
若诊断困难,可进一步做肛门镜、肠镜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确诊后,患者可局部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同时在局部涂抹镇痛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