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伴纤维素样坏死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
血管炎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患者临床症状会根据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病理特点等不同而表现各异,包括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如发热、乏力、盗汗、体重下降、月经不调、肌肉萎缩、视野缺损等。治疗原则以早诊断、早治疗、去除病因、控制疾病、保护脏器功能、积极防治并发症为主。经过早期规范治疗的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防寒保暖,遵医嘱规范服药,定期随访、就诊。
血管炎患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变累及颈动脉或椎动脉时,患者会有颈痛、头痛、头晕、失眠、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会有失语、失明、失聪、偏瘫、抽搐、晕厥或牙齿脱落、面肌萎缩等症状。累及肾动脉时会出现腰痛、腹痛、蛋白尿等症状,还会造成难治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
累及眼动脉时患者会有眼痛、视野缺损等,伴有结膜炎、巩膜炎、眼底出血等情况;累及肺动脉时则会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咯血、呼吸衰竭等表现;累及升、胸、腹主动脉时可表现为胸痛、腹痛、上下肢血压差异常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会伴随发热、盗汗、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
血管炎的发病与遗传、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1、遗传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发病原因可能与人白细胞抗原基因位点及多态性有关。研究发现HLA-B51和白塞综合征发病有关,而HLA-B52与大动脉炎发病有关。
2、感染
血管炎的发病可能与链球菌、肝炎病毒、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立克次体等病原体感染有关,感染会导致血管壁被直接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3、自身免疫异常
病原体感染还会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导致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着或形成肉芽肿,从而致病。
血管炎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关节疼痛、皮肤上有网状青斑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因。
其次,如果患者在年轻时期出血心血管病,双手臂血压脉压差明显增大,伴有黑矇现象时也要及时就医。另外,如果有不明原因的皮疹、反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或者各系统症状反复发作时需要及时就诊风湿免疫科接受检查。
确诊有血管炎的患者应该遵医嘱严格服用药物,避免随意调整用药剂量。
血管炎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同时结合化学合成的抗风湿药物,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环磷酰胺等,联合治疗可以缓解病情,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化学合成的抗风湿药患者可以使用生物合成的抗风湿药,如托珠单抗、利妥昔单抗、阿巴西普等。
2、手术治疗
存在严重动脉狭窄,受累器官尚未完全失去功能的患者可以选择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血管支架植入术、血管旁路手术等方式治疗。
血管炎患者日常需要注意调整饮食、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服药、定期随访等。
1、调整饮食
患者日常饮食需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
2、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生活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可以适当参加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3、规范服药
严格遵照医嘱每日服药,避免私自调整用药剂量。
4、定期随访
疾病缓解期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评估,方便医生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注意保暖、控制感染、过敏等情况可以减少血管炎的发作。
1、改善生活方式
日常注意合理膳食,饮食需要低盐、低脂、低糖,以清淡为主,保证定时定量进餐;注意规律作息,可以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2、注意保暖
及时根据气候变化增添衣物,避免受凉。
3、控制感染、过敏等情况
出现过敏、感染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过敏、抗感染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血管炎的发病几率。
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血管炎。
1、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蛋白、自身抗体检查等,根据检查结果可以判断受检者是否受到感染,了解体内炎症反应是否活跃,可以与肿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鉴别,辅助诊断是否存在血管炎。
2、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检查方式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有助于提示管壁是否存在炎症。
3、病理检查
条件允许时可以对受累脏器做穿刺活组织学检查,对诊断血管炎的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