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单侧面部肌肉出现阵发性不自主抽搐的现象。
面肌痉挛的好发人群为40-60岁的中老年女性,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压迫、占位性病变等,虽然属于良性病变,病情进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但是也容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情绪激动时症状可能会明显加重。
该病通常需要进行口服药物、肉毒素注射和微血管减压术等,大部分患者都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不需要过分担心。
面肌痉挛一般会引起眼角跳动、面肌抽搐、面肌瘫痪等症状。
1、眼角跳动
发病初期患侧的眼轮匝肌可能会发生间歇性抽搐,即眼角跳动。
2、面肌抽搐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侧面肌会出现明显的抽搐,例如口轮匝肌、面部表情肌等,如果患者的情绪激动,精神压力较大,还容易使症状继续加重。
3、面肌瘫痪
如果病情非常严重,患者还可能出现患侧面肌瘫痪的表现,例如口眼歪斜、睁眼困难、鼓腮等。
面肌痉挛的常见病因包括血管压迫、炎症反应、占位性病变等。
1、血管压迫
如果邻近的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或者基底动脉等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就可能导致面肌痉挛。
2、炎症反应
如果患者受到细菌或者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导致面部产生炎症反应,也可能刺激面神经,发生面肌痉挛。
3、占位性病变
如果患者的桥小脑角区存在肉芽肿或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也可能压迫面神经,最终引起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的就医流程为观察体征、选择科室、完善检查等。
1、观察体征
如果患者出现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的表现,甚至伴有耳内搏动样杂音、睁眼困难等情况,则需要警惕面肌痉挛。
2、选择科室
面肌痉挛主要与面神经受到压迫或者刺激有关,而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能够收治神经系统的病变,建议患者先前往神经内科就诊,内科治疗无效时再选择神经外科。
3、完善检查
医生会先进行体格检查,并询问患者病史,还可能联合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诊断疾病。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注射肉毒素、外科手术等。
1、口服药物
患者应该按照医嘱合理使用卡马西平片、奥卡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药物干预病情。
2、注射肉毒素
如果口服药物的效果不明显,患者也无法耐受手术,可以考虑注射肉毒素。
3、外科手术
如果口服药物和注射肉毒素均无效,病情非常严重,患者需要尽早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做好护理措施,避免创口继发感染。
面肌痉挛日常护理方法包括注意休息、稳定情绪、监测病情等。
1、注意休息
患者需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白天不宜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或者体力劳动,防止机体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
2、稳定情绪
患者应该稳定心态,当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时需要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减轻精神压力,避免加重症状。
3、监测病情
患者需要仔细观察自身的情况,如果治疗后症状并没有改善,应该立即告知医生。
可以通过注意保暖、清淡饮食、加强锻炼等方法预防面肌痉挛。
1、注意保暖
气温降低时人们需要及时做好保暖措施,适当添加衣物,不宜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防止寒气刺激面神经,诱发面肌痉挛。
2、清淡饮食
人们平时应该以清淡的饮食为主,维持蛋白质、维生素C、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帮助增强免疫能力,降低面神经感染发生的风险。
3、加强锻炼
人们可以多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太极、慢跑、打球等,有利于提高免疫功能。
诊断面肌痉挛的方法有体格检查、电生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体格检查
医生先询问患者的病史,并且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的表现,从而诊断疾病。
2、电生理检查
如果患者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一般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判断面部肌肉是否存在异常放电的情况,帮助确诊疾病。
3、影像学检查
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CT、超声等,能够分析面肌痉挛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