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表示局限性脑组织发生了缺血性坏死或者软化。
脑梗死属于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常见的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大部分患者发病早期意识清醒,可能会出现阵发性的感觉和运动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偏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情况。
临床上治疗脑梗死常选择溶栓治疗、卒中单元治疗等,轻症者预后良好,重症者预后效果比较差。
脑梗死可以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等,症状取决于具体的类型。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该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例如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等不适症状,甚至形成脑疝。
2、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
该病发作迅速,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的意识障碍,脑部大动脉或者椎基底动脉发生栓塞时还会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昏迷、癫痫等情况。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该病会引起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情况,还容易出现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具体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
4、脑分水岭梗死
患者会出现中枢性偏瘫、偏盲、精神障碍、皮质感觉障碍等情况。
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
1、大动脉粥样硬化
大动脉管腔内出现较多斑块,就容易使管腔逐渐狭窄,最终发生粥样硬化,影响脑部的血液循环,诱发脑梗死。
2、心源性栓塞
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也可能影响脑部的供血量,引起脑梗死。
3、小动脉闭塞
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可能会使脑部小动脉发生闭塞,最终引起脑梗死。
脑梗死患者就医流程包括观察症状、选择科室、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脑梗死前期可能会出现阵发性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情况,例如身体不同部位麻木、瘫痪等,当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时则需要警惕脑梗死。
2、选择科室
患者可以前往医院的神经内科或者神经外科就诊,如果病情发展迅速,症状严重,也可以前往急诊科。
3、完善检查
医生会通过血液检查、心电图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方式明确病因,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脑梗死应该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管理等。
1、药物治疗
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等药物改善脑部的微循环。
2、手术治疗
如果脑梗死的面积较大,症状严重,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开颅减压术或者部分脑组织切除术等。
3、生活管理
患者应该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注意休息,并且稳定情绪,不宜过度劳累。患者还需要控制钠盐和脂肪的摄入,同时远离烟酒。
脑梗死日常护理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规律作息、监测病情等。
1、调整饮食
患者应该及时改变饮食习惯,严格控制钠盐和脂肪的摄入,尽量以清淡的高营养食物为主,还需要戒烟戒酒。
2、规律作息
患者需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宜经常熬夜。
3、监测病情
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应该仔细观察自身的情况,定期进行复查,密切监测自身的各项指标,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合理运动、治疗原发病等。
1、调整生活习惯
人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晚上不宜熬夜,平时还应该维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但是不宜暴饮暴食,应该将体重控制在稳定合理的范围。
2、合理运动
人们需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太极、瑜伽、慢跑、游泳等,帮助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
3、治疗原发病
如果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应该尽早配合医生干预病情,防止诱发脑梗死。
临床上一般通过血液化验和心电图检查、颅脑CT和核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等方法诊断脑梗死。
1、血液化验和心电图检查
患者应该先进行血液化验、心电图等检查,判断心率、血压、血脂、血糖等常规指标是否存在异常,分析是否存在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2、颅脑CT和核磁共振成像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属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观察脑部是否存在病变及病变的范围、严重程度等。
3、脑血管造影
该检查能够清楚显示脑部大动脉狭窄、闭塞的程度,还能够观察是否存在其他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