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一种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
肝癌分为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继发性肝癌则是由身体其他器官发生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混合型肝癌等类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肝细胞癌。相比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更为常见,患者通常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发展会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肝大、腹水等症状。
确诊肝癌后可以通过手术、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方式提高患者预后。
大多肝癌早期患者通常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有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非特异性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有肝区疼痛现象,多为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隐痛,在夜间或劳累后疼痛症状会加重;其次,患者会有皮肤、巩膜黄染以及肝脏肿大、腹水等症状。
此外,因为癌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患者还会有发热现象,体温大多在37.5℃-38℃。部分患者会因为本身代谢或癌组织影响出现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的现象,如高钙血症、低血糖、高脂血症等。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肝炎病毒感染、吸烟以及酗酒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肝癌主要是身体其它器官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造成的。
1、遗传
有研究发现肝癌具有家族积聚性,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若有肝癌家族史,通常其他直系亲属患病率会比正常人要高。
2、饮食
长时间吃霉变的食物容易诱发肝癌,因为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亚硝酸胺等成分都是致癌物。
3、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发肝癌的常见危险因素。肝炎病毒会破坏肝脏细胞使其发生肝硬化,逐渐进展为肝癌。
4、吸烟以及酗酒
吸烟及酗酒会增加患有肝癌的风险。
肝癌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若有肝癌家族史,出现肝区隐痛、皮肤黄染、尿液发黄等症状时可以就诊肝病科完善检查明确病因。
其次,肝癌高危人群在进行超声检查或血清甲胎蛋白检查时发现有阳性改变时,医生会建议患者进一步完善肝脏穿刺活检明确病因,排除肝癌可能。另外,若患者自觉近期有右上腹痛、乏力、食欲下降伴有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消瘦等情况时,可以就诊肿瘤科或肝胆外科,遵医嘱完善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项目明确病因。
确诊肝癌的患者符合手术指征时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随访。
肝癌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
1、一般治疗
存在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需要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进行治疗,降低术后复发几率。同时可以通过使用利尿剂、穿刺引流等方式处理肝腹水。对症处理黄疸、消化道出血等伴随症状。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通过使用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药物抑制癌细胞增殖,杀灭癌细胞;自身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可以配合使用免疫调节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抗肿瘤治疗。
3、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肝切除术、肝移植术,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
4、放疗
对于肿瘤未发生转移且不适合采取手术切除的患者,或是手术后仍有残留,存在复发风险的患者可以采取放疗。
5、化疗
肝癌患者还可以联合表阿霉素、氟尿嘧啶、顺铂等化疗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肝癌日常需要注意保证合理膳食、做好病情监测、注意情绪调节等。
1、合理膳食
日常生活中膳食营养需要均衡,可以适当多吃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虾、牛肉、乳制品、蛋类等,同时要多吃含有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肝脏细胞修复、更新。
2、做好病情监测
肝癌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就医随访、复查,完善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影像学检查等项目,方便早发现转移、复发现象,提高患者预后。
3、注意情绪调节
肝癌患者通常会存在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情况,不利于病情恢复,可以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沟通等方式改善不良情绪。
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注意饮食卫生、戒烟戒酒以及定期筛查等方式预防肝癌。
1、接种疫苗
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引起肝癌的几率。
2、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吃霉变食物,日常避免长期大量吃熏烤、腌制类食物。
3、戒烟戒酒
研究发现,长时间大量吸烟以及酗酒会损伤肝脏细胞,容易增加肝癌发病几率。
4、定期筛查
肝癌发病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就医完善肝脏超声检查、血清甲胎蛋白检测等项目,有助于筛查早期肝癌。
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肝脏穿刺活检等方式诊断肝癌。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触诊,观察及触摸受检者腹部,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肝脏肿大、腹痛、腹胀等症状,有助于初步了解病情。
2、血液检查
甲胎蛋白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通过抽血方式查验血清甲胎蛋白,若数值>400ng/mL,可以初步诊断是肝癌。
3、影像学检查
通过肝脏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上直径超过1cm的肿瘤时可以怀疑有肝癌的可能。
4、肝脏穿刺活检
发现肝脏上有肿瘤时可以在超声或CT指引下通过穿刺活检的方式做进一步诊断。若发现有癌细胞,可以确诊为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