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切换】
热门城市
  • 北京
  • 上海
  • 深圳
  • 广州
  • 杭州
  • 重庆
  • 南京
  • 武汉
  • 成都
  • 天津
  • 西安
  • 东莞
  • 苏州
  • 佛山
  • 珠海
  • 厦门
  • 济南
  • 郑州
  • 宁波
  • 长沙
  • 昆明
  • 合肥
  • 青岛
  • 无锡
  • 中山
  • 汕头
  • 江门
  • 更多>
网站浏览访问次数:627059
漫生活养老服务平台
养老院、适老化产品、适老化装修、助老上门服务
咨询热线
13342876698
查百科> 中药名著 > 《史载之方》 > 详情

《史载之方》

时间:2024-07-12 18:34:44

  西蜀贤士朱师古得了一种奇怪的病,闻到饭食荤腥的味道便呕吐,请了许多郎中治疗都无济于事。随着病情的发展,朱师古神倦消瘦,眼看就治不好了。这件事情惊动了朱师古的老乡史堪。史堪给朱师古认真诊治后,认为朱师古所患疾病名为“食挂”,也就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肺叶焦热挂,然后予以对症治疗。3天后,朱师古竟然康复了。

  史堪,字载之,眉州(四川省眉山市)人,进士出身,官至郡守,大约生活于北宋末年。作为一名优秀的儒医,史堪治病用药,不求怪异;炮制制剂,必依本法。史堪给人看病,审证精切,患者常常服用三四服中药就能痊愈;若患者服用三四服中药效果不佳,他就会重新检查病情,看是否诊断错误,重新审视药方,看是否存在用法失误,然后重新开处方,帮助患者尽快痊愈。史堪将自己的医学经验和临床心得编辑成书,名为《史载之方》。

史载之方

  《史载之方》分为上卷和下卷,列病证31门,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对疫毒痢等传染性疾病尤其重视。《史载之方》上卷首论四时外感脉证,继则按证列方,主要有大府泄、小府秘、身热、头痛、黄疸、胀满等的辨证和治疗;《史载之方》下卷列诊胃脉、为医总论、涎论、痢论等篇。

  《史载之方》载方百余首,其中冠以方名者,如“荆芥散”“神和散”等共27首,所用药物多为麻黄羌活三棱莪术等发汗利血之品,以及狗脊巴戟天桑寄生等强筋健骨之药。《史载之方》行文夹叙夹议,有论有方,随证论脉,按方施药,对症状、病源分析透彻。医论有四时正脉、运气生病、脉要精微、伤寒论、为医总论等,方证结合,方多自出心裁,皆阅历有得之言。

  《史载之方》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实用,辨识五运六气

  北宋以后,在郝允、庞安常、沈括、杨子建等名医的倡导下,运气学说逐步升温。王安石变法后,运气学说成为太医局医生考试的科目之一,难怪古人有“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感慨。当时有影响的医学著作,如《本草衍义》《圣济总录》《三因方》等,均对运气学说大加推崇。

  史堪以辨证的态度看待五运六气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点。

  一方面,史堪将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归于五运六气的变化。《史载之方》上卷“六气所胜生病”“六气复而生病”逐条详列六气胜、六气复所导致的各种病证;详细阐述了六气变化导致疾病发生的常与变;运用运气理论逐年推算疫毒痢的发病机理、表现及预后等。史堪说:“神农之后,世世学医者,未明天地之气候,不识五脏之应变者,不能知常病之源流,岂足与语奇病之变化!”史堪还说:“予尝探寻五运之气数,稽诸天地之变化,推步六气之行度,参考脉气之缠注,以天验人,以人应天。痢之一病,亿万分中少知其一二。”

  另一方面,在真正理解运气学说,掌握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史堪不拘泥于其推算方法,注意到普遍规律之外的特殊情况。“又有乘年之虚、过月之空、失时之和”,他并不将运气的变化作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唯一因素。“病之有非五行之所传化”,他认识到体质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史堪说:“己亥之岁,人多肝病,而有病肺者;子午之岁,人多心病,而有病肾者。此一人之身,自有天地之气化,调治之法,与五运六气所至之法同。”在北宋运气学说非常盛行,“言必称运气”的同时,他能保持头脑清醒,认识到天气变化的异常情况,以及患者体质等方面的因素,这些都比较科学而实用。

  ■重视脉诊,在传承中有所发挥

  《史载之方》共31门,非常重视察脉辨证。其中专门论述脉象的有“四时正脉”“五脏真脉”“明熹脉”“脉要精微解”4门,“诊断失血”等9门均以脉象为纲。史堪将察脉作为重要诊断方法,对所论疾病的脉象描述十分详尽,诊脉部位为双手寸、关、尺,涉及的脉象有浮、沉、滑、数、弦、涩、微等20余种,反映出宋代脉学的发展。史堪论脉,不是空谈脉象,而是脉证结合,对每种证候的脉象描述都非常具体,反映出其对待疾病认真的态度。

  一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脉学思想。强调无论是四时脉还是五脏脉都要有胃气,即和缓雍容而有力的脉象特征。“盖脾脉以和缓为主。故四时之脉虽不同,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营,皆要有脾脉,若脾脉不见,便是五脏真脉见,真脉见者死”。“大抵胃脉虽和缓而贵不疾不速,重而取之,不亏乏,浮而取之,阿阿而至,不洪不浊,即为五脏脉全”。“五行皆资土以致用,而周身之脉,亦因胃脉,然后见于气口”。胃气是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重视胃气即重视脾胃,这与史堪治疗时强调“调和脾胃”是一致的。

  二是对脉学思想有所创新和发挥。史堪提出:“知内者按而纪之,以明脉之在里也,如秋日之下肤,冬日之在骨是也。知外者终而始之,以明脉之在表也,如春日之浮,夏日之泛是也。然知内者必曰按而纪之者,盖脉之在内,非深按之,无以得其实;知外必曰终而始之,则初按而病已见矣,故因其病,以推原其本。”对脉学思想有所创新和发挥。另外,对《脉诀》中一些述而未详的问题也进行了补充。

  ■谨慎大胆,对医生要求严格

  《史载之方》认为医生医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对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是应该对治疗疾病抱有实事求是的谨慎态度,对自己不甚了解,没有把握的疾病,不能逞强好胜,妄投药饵。若是自己对疾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病势危急之时,就应该果断治疗,而不能有丝毫胆怯。

  二是治病必先识病,识病是正确用药的前提,识病尤其要识病之源流。强调治疗疾病必须抓住其根源所在,把握可能的传变,辨别病性病位,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三是提出治疗伤寒有“四失”,也可作为对治疗其他疾病的告诫:一失之愚,即不辨阴阳、不分内外,当汗而下、当下而汗;二失之不精,即不知病之源流,不识病之传变,妄投药饵;三失之怯,即当邪气炽盛,病情危困之时,不能果断处理;四失之暴,即逞强好胜,鲁莽行事,妄投药饵。这些是行医的大忌。

  四是随证立方谨慎。临床用药强调“保其真,祛其邪气”,在调和脾胃、补益肝肾、补气养血方中多以祛风邪药佐之;强调“无使其过剂之药”,得效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史载之方》所论均为常见疾病,篇幅虽小,却有很强的临床价值。故《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谓其“各推其因证主治之法,精核无遗,较诸空谈医理者,固有别焉”。


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有症状出现患者请遵医嘱服药,切勿盲目使用。
扫描二维码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