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川芎又名芎劳。应用栽培历史悠久,梁·陶弘景曰:“今出历阳……人家多种之。”乃至宋、明时期四川灌县等地已广为栽培,成为畅销国内外的著名中药材之一。它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米 chuanxiong Hort.的根茎。主产于四川的灌县、崇庆、彭县等地。近代部分省市有引种栽培,但南于留种较难,产量质量较逊,故大都已停止生产。
【生长环境】川芎多栽于平坝,海拔700米左右,土壤为水稻土;川芎苓种多栽种于山地,海拔1000~1500米,土地为山地黄壤,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竹林。川芎喜温和湿润气候,要求阳光充足,宜生长于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沙质壤土。忌涝洼地及连作。栽培川芎很少开花结实。一般生长期为280~290天收获。
【种植技术】
1、选地:川芎适宜栽种于山坝地的沙质土壤(油沙田),过沙的冷沙田,过泥的二潮田,白增泥田均不适合。前作物须栽早稻,早稻收获后即栽川芎,才不误栽种时间和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率。
2、育种:川芎在平坝地区栽培,川芎的种却是在高山区培育山川芎,利用山川芎的茎在平坝地区繁殖川芎。在立春前后10天内,由平坝区挖出一部分健壮的抚芎(这时川芎尚未成熟,距离收获期尚有3个半月左右,地上茎叶已全部枯萎,只有地下根茎叫做抚芎),每667平方米可挖150~300千克,移到山区作为培育山川芎的种茎。山川芎宜在黄泥土壤,气候湿凉的阴山地区栽培(据药农经验,阳山地区也可栽培,但由于气温高,虫害严重,常咬去茎上节盘的芽,即不能种)。行距34厘米,株距27厘米。667平方米用抚芎150~250千克。底肥用草木灰300~350千克,在春分、谷雨各施追肥1次,用猪粪水3000~5000千克。中耕除草1~2次。小暑成熟,挖取除去叶子,地下根茎叫山川芎,每667平方米可收干川芎50~75千克,可作药用,质量及价格均次于平地川芎。山川芎的茎叫苓杆子,割下后一束一束的捆好,铺上稻草,放在阴凉的山洞里15~20天,立秋后取出,按茎秆的大小分成3类,最大的叫“大山系”,最小的叫“细山系”,大小适中的叫“正山系”,然后再分别割成3.3厘米的小节(每枝茎切成6~9节),每节上面保留1个节盘,叫“芎苓子”。再将芎苓子移到平坝地区繁殖川芎。
3、选种浸种:
(1)选种:芎苓子的好坏,对川芎的品质与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选择好的芎苓子做种。芎苓子以生长于高山区阴山地带的苓杆子,大小适中的“正山系”较好,“大山系”和“细山系”也可适当搭配使用。至于阳山生长的芎苓子,只要是健壮无病虫害的也可以作种。每667平方米用芎苓40千克左右,耕种前把芎苓子在阴凉的地上摊开放7~10天,剔去有虫孔及节盘中空或节上无芽的芎苓子,留下好的作种。
(2)浸种:将选好的芎苓子,放在烟筋水中浸泡,杀死藏于苓杆子的绵虫。其办法是用1担重约40千克的水煮沸后盛在水桶内,放人2.5~3千克烟筋,盖上木盖,等到水的温度下降至不烫手时,用手在水里揉搓烟筋,泡l天后,即将芎苓子倒入水桶内浸泡30分钟,藏在苓杆子内的绵虫即全部被杀死,取出芎苓子晾干水气,然后下种。
4、整地下种:
(1)整地:早稻快要收割的时候,即把田里的水放去,让泥土逐渐干燥。稻子收割之后立即整地做厢。由于川芎是浅根作物,根人土7~10厘米,为防止肥料渗到土壤下层,一般均不犁地,只用锄头把泥土挖松约10厘米深,同时将稻桩锄碎压入土中,然后再开厢沟,做成宽170厘米,高20~23厘米的厢。
(2)栽种:在立秋后7天内下种最适当。选择晴朗的天气,一边做厢,一边挖窝下种,趁泥土湿润的当天做完,雨天及泥土过分潮湿时,就不要栽种,以免影响出苗。将芎苓子顺放在浅窝中(窝深约2厘米),1窝1个,然后浅盖一层堆肥,再稀疏的盖上一层稻草,以减少强烈日光照射和避免暴雨打板结泥土,影响出苗。行距按厢上横排计算以34~40厘米为适当,株距约20厘米,一行栽芎苓子8个。行与行间两端各栽封口苓子2个,每隔10行栽密苓子1行,10个左右,封口苓子及密苓子均作为将来补苗及挖作抚芎在高山区培育山川芎之用。每667平方米除封口苓子及密苓子外,栽培6400~7200窝,如果过密,长出的川芎根茎小,品质不好;如果过稀则总株数减少,影响产量。
【栽培管理】
1、施肥:川芎的药用部分是根茎,使根茎生长旺盛,充分发育,既可获得高额产量,又提高了质量,因此必须用充足的肥料。栽种时每667平方米用腐熟堆肥375千克,晒干筛细,做底肥撒于窝内,栽种后20天左右(白露后),第1次追肥,每667平方米用猪粪水1500千克,对水2倍拌以油饼35~40千克。再过半个月(秋分前后)第2次追肥,用猪粪水1500~2000千克,对水1.5倍拌入油饼60~65千克。再过20天后(霜降前)第3次肥,用猪粪水2000~2500千克,对水1倍,再以油饼50千克、草木灰250千克和堆肥150千克,弄成细粉,混合均匀,在施过猪粪水后,即把它撒在每株川芎的周围,然后用土盖好。如果油饼短缺,可用骨粉、堆肥和猪粪水配合腐熟施用,使川芎得到氮、磷、钾各种成分的肥料,同样可获得较高产量。
2、补苗:绵虫咬伤芎苓子的芽不能出苗,或因土蚕咬伤根茎下端的须根及绵虫吸食茎中的养料,也会使苗子变黄枯死。必须及时拔除被害的苗,补栽新苗,时间愈早愈好,当年内均可补栽,不能迟至第2年。
3、中耕:在每次追肥前须除去杂草,锄松表土。第1次中耕时须揭去畦面稻草;接近立冬初霜降时候(11月初旬),全部割去川芎的枯黄茎叶,接着松土除草,同时要在每窝上面覆盖3厘米厚的泥土,使地下根茎不受冻害,第2年春季再萌发叶茎。
4、防治病虫害:
(1)病害:
①根腐病:俗名“水冬瓜”。多发生于生长期和收获期,危害很大。发病后根茎内部组织变成黄褐色,严重时腐烂成水漩状,并散发出特异臭味;根株凋萎、枯死,产区称“穿黄裙”。病株一般不成片。防治方法:挖取抚芎时剔除“水冬瓜”,选留健康植株;选高燥地势栽种;生长期注意排水。发病后立即拔除病株;及时采收加工;发病期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注。
②白粉病:为真菌的一种子囊菌,发生在7~10月。发病叶背及叶柄布满白粉,使叶变黄、枯死。防治方法:轮作、闲置、注意浇水施肥。发病时用波美o、3度石硫合剂或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
③叶枯病:又名斑枯病,发生在5~7月。发病后,叶上产生褐色的不规则的斑点,致使叶片焦枯。防治方法: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8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④菌核病:多发生于5月。由种苓带菌和土壤过于潮湿所致。发病后,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根茎腐烂,茎秆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稍凹陷,直至全株枯死、倒伏。防治方法:做好苓子培育和选种工作、实行轮作,提前收获,注意排水。发病初期用50%氯硝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石灰7.5~10千克拌匀,撒于病株茎基及周围地面。
(2)虫害:
①川芎茎节蛾:每年发生4代,幼虫从心叶或叶鞘处侵入茎秆,咬食节盘,为害很大,尤其育苓种期间更加严重。坝区为害造成缺苗。防治方法:山区育苓期间,随时掌握虫情,及时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喷药时,着重喷射叶心和叶梢,以消灭第1代和2龄前幼虫。坝区栽种前,除严格选择苓子外,应采取烟筋、麻柳叶、敌百虫、乐果乳油等水溶液浸种消毒。
②种蝇:属双翅目花蝇科。幼虫危害根茎,致使全株枯死。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发生时用90%敌百虫800倍液浇灌根部,每10天1次。
③地老虎:又名地蚕、乌地蚕等。为鳞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以幼虫为害,咬断根茎。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灯光诱杀成虫,用75%锌硫磷乳油按种子量0.1%拌种,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浇灌,人工捕捉或毒饵诱杀。
【收获与加工】小满后(5月下旬),川芎完全成熟,即开始收获。在晴天用双齿耙将全株挖取,割去茎叶(茎叶可留在田里作水稻肥料),抖去泥土,即上炕烘烤,或堆置1~2天后再上炕烘烤。上炕后,每日上下翻动1次,经2~3天后根茎逐渐干燥变硬,散发出浓烈香气,便可取出,放入竹制撞笼来回撞击,除净泥沙须根,即为商品川芎。667平方米收干川芎约150千克。
【药材形状】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厘米。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气香浓,味苦辛,稍有麻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