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雷丸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8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秋季采挖,洗净,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南朝宋时有甘草水浸再酒拌蒸制(《雷公》)。唐代有熬制(《外台》),烧炭(《颅囟》)。宋代有炮法(《证类》)、炒制(《朱氏》)。明代增加了甘草制(《蒙筌》)、醋浸制(《入门》)、醋煮制(《准绳》)、醋炙制(《景岳》)、酒蒸制(《必读》)、苍术制(《大法》)、米泔苍术复制(《瑶函》)。清代有竹刀去黑皮(《本草述》)、泡制(《得配》)等。
【现代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粉碎。
【饮片性状】雷丸为不规则的颗粒状或粉末,表面白色或浅灰黄色,嚼之有颗粒感,稍带黏性,久嚼无渣,无臭,味微苦。
【炮制目的】雷丸味微苦,性寒。归胃经、大肠经。具杀虫消积之功能,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经粉碎炮制后,有利于其药效成分的煎出,便于调剂和制剂。
【应用选择】用于绦虫、蛔虫病。雷丸有杀虫作用,能在肠道内破坏虫体,用治绦虫有较好疗效。也可用治蛔虫病、钩虫病。使用时,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槟榔、牵牛子等同用,如追虫丸(《准绳》)。常与半夏、茯苓同用,可治脑囊虫病。配伍使君子(炮,去壳)、鹤虱、榧子肉、槟榔,研末,温水调服,可消疳杀虫,如雷丸散(《杨氏家藏方》)。
【现代研究】雷丸主含一种蛋白分解酶,为雷丸素,系驱绦虫的有效成分。雷丸的驱虫效能在于酶解作用,破坏虫体。雷丸素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作用最强,在酸性溶液中则失效。加热易于破坏。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醋煮法、甘草水煮法等。
2、文献摘录雷丸“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宿,了,铜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汤浸一宿后,蒸,从巳至未,出,日干,却以酒拌,如前从巳至未蒸,日干用”(《雷公》)。“(甘草煎汤浸一宿,尤杀毒)赤者杀人,白者善”(《蒙筌》)。“或问雷丸性至急,不识可少制而缓之乎,夫雷丸一制,则无用矣”(《新编》)。“清热疏肝杀寸白虫,驱风除痫止小儿汗,久服除人痿,制用甘草水浸去皮,切炮为末,扑身出汗”(《玉楸》)。
【总结】雷丸载于《神农本草经》。南北朝始用甘草与酒蒸制,意在解毒,因有赤者杀人之说。以后有熬、烧、蒸、煮等法。至清代认识到,此药经火则力减,故而改为“泡用”(《得配》)。历代虽有多种炮制方法,但仍以生用为主流。近代研究表明,雷丸驱虫的有效物质为蛋白质,受热或在酸性溶液中易破坏失效,不宜入煎剂,故以生用吞服为宜。现行《中国药典》亦仅收载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