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切换】
热门城市
  • 北京
  • 上海
  • 深圳
  • 广州
  • 杭州
  • 重庆
  • 南京
  • 武汉
  • 成都
  • 天津
  • 西安
  • 东莞
  • 苏州
  • 佛山
  • 珠海
  • 厦门
  • 济南
  • 郑州
  • 宁波
  • 长沙
  • 昆明
  • 合肥
  • 青岛
  • 无锡
  • 中山
  • 汕头
  • 江门
  • 更多>
网站浏览访问次数:627059
漫生活养老服务平台
养老院、适老化产品、适老化装修、助老上门服务
咨询热线
13342876698
查百科> 中药泡制 > 竹沥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 详情

竹沥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时间:2024-07-12 17:19:26

  【药材来源】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 Munro var. henoms(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用火烤而流出的液汁。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明火炙竹制沥法(《千金》)。宋代用新堇竹烧制(《普本》)。明代新增了竹段装瓶倒悬炭火围逼制沥法(《纲目》)。清代承前法并以坛代瓶盛装(《逢原》)。

  【现代炮制方法】取鲜竹,洗净,从两节之间锯断,节留中间,直劈成二瓣,架在文火上加热,两端流出的液体接于容器中,即得。或者,取鲜竹茎,截成约0.5m的小段,劈开,洗净,装入坛内,装满后坛口向下,架起,坛的上面及周围用锯末和劈柴围严,坛口下面置一盛器,上面用火加热,坛口即有汁液流出,滴下,直至坛中竹汁流尽,收取竹液,即为竹沥。

  【饮片性状】竹沥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具焦香气,味苦微甜。

  【炮制目的】竹沥味甘,性寒。归肺经胃经。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可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以及中风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将鲜竹烧制成竹沥,扩大了用药范围。

  【应用选择

  1、中风口噤常与生姜汁同用,可治中风口噤不知人,亦可单服(《千金方》)。

  2、惊痫本品具有清热滑痰,镇惊通络之功,配伍橘红、法半夏、酒大黄、酒黄芩、煅青礞石等有豁除顽痰,清火顺气之功效。用于痰热上壅,喘急昏迷,顽痰胶痼,烦闷癫狂诸症,如竹沥达痰丸(《福建省药品标准》)。

  【现代研究】竹材干馏时,从120℃附近开始,350~400℃热分解最盛,450℃以上逐渐减少,如以焦油及水为制作目的的话,以保持400℃温度最好。

  焦油黑褐色,比重1.046,焦油中酸性成分约83.4%,其中酚类占81.3%,主要为愈创木酚,其他还有煤酚、酚。鲜竹沥和市售竹沥经分析,总氮自制品含量为0.023%~0.034%,市售品为0.024%~0.042%;含还原糖量自制品为0.86%~3.34%,市售品为1.03%~2.14%。pH值约在4.66~5.42,比重在1.0100以上。鲜竹沥的水溶性部分经分析,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13种氨基酸,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醚提液中含有愈创木酚、甲酚、苯酚、乙酸、苯甲酸、水杨酸等。此外尚含Na+、K+、Ca2+等离子。

  对传统烧制法及现代渗漉法炮制得到的鲜竹沥,在主要成分氨基酸、酚性成分、无机元素和某些物理特性比重、pH值、色泽、紫外吸收谱等进行了定性或定量检验和测定,结果其所含的主要成分非常接近,且在量的方面,渗漉法比烧制法略有增加。两种工艺所得鲜竹沥均有显著的祛痰止咳作用,相互间无明显差异。

  比较传统烧制法和回流提取法两种方法制备的淡竹沥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烧制法中含有天冬氨酸、丝氨酸和亮丝氨酸等15种氨基酸,而回流提取法中有7种氨基酸:苷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但回流提取法所得游离氨基酸总量较烧制法高出近12倍。

  1、近代还有鲜竹取沥法选老嫩适宜的青竹的竹尾斜砍去2~3尺,用绳子将竹尾拉弯至距地面20cm,固定,插进500ml玻璃瓶,瓶口用布盖封,翌日早晨回收瓶子,可得竹沥300~500ml。

  2、文献摘录“将竹截成二尺长,劈开,以砖两片对立,加竹于上,以火炙去其沥,以盘盛起取之备用(《千金》)。”“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围以炭火逼之,其油沥于器下也(《纲目》)。”

  【总结】竹沥载于《神农本草经》,名竹汁。《本草经集注》名竹沥,“凡取竹沥,惟用淡竹耳”。唐代载有制沥的方法(《千金》)。目前市场上有两种制法:北方制法源自安国,是取干竹切段,装在汽油筒内加热干馏成黑色的竹沥油,加适量的水配制而成,其色黯黑,其味苦涩难服;南方是取鲜竹,多是自产自用,临时配制。大量生产如现代炮制项所述。古代对竹沥有许多记载,如《证治准绳》谓:主治风入肝脾,四肢不遂,舌强语謇。竹沥比竹茹有更强的清化痰热的作用,且善透经络专于走窍,故常用于脑外伤后遗症、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风湿痹痛和癔病等。


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有症状出现患者请遵医嘱服药,切勿盲目使用。
扫描二维码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