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煮熟(《新修》)的方法。宋代有炒制(《圣惠方》)、火炮(《博济》)、烧灰存性(《旅舍》)、饭裹湿纸包煨(《总录》)、面裹煨、吴茱萸炒(《总微》)、火煅(《朱氏》)等炮制方法。元代有纸裹煨(《丹溪》)。明代有灰火煨、牵牛子醋共制(《普济方》)、火炮、湿纸裹煨(《奇效》)、炒制(《医学》)、石灰制(《仁术》)、牙皂汁浸焙(《保元》)、烧存性(《济阴》)等法。清代有煨法(《握灵》)、醋制(《本草述》)、童便洗晒(《幼幼》)、煅存性(《拾遗》)、酒浸(《大全》)等方法。明、清两代对炮制目的也有较多的论述。
【现代炮制方法】
1、槟榔: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3~5天,捞出,置容器内,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
2、炒槟榔: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
3、焦槟榔: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槟榔为类圆形薄片;表面呈棕、白色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周边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质坚脆易碎;气微,味涩微苦。炒槟榔表面呈淡黄色。焦槟榔表面呈焦黄色。
【质量标准】槟榔、炒槟榔水分不得过10.0%,含槟榔碱,不得少于0.20%。焦槟榔水分不得过9.0%,含槟榔碱不得少于0.10%。
【炮制目的】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经、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的功能。
生品作用较猛,以杀虫、降气、行水消肿、截疟力胜,用于绦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炒后可缓和药性,以免耗气伤正,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炒槟榔与焦槟榔作用相似,长于消积行滞。用于食积不消,痢疾后重。但炒槟榔较焦槟榔作用稍强,而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较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可选用焦槟榔。
【临床应用】
1、生用
(1)肠道寄生虫:驱绦虫配南瓜子;驱姜片虫可单味煎服或与乌梅、甘草同用,如槟乌合剂(《中药临床应用》);驱钩虫单用或与雷丸、榧子肉同用;驱蛲虫可与百部、贯众煎水灌肠或每晚外洗肛门;驱蛔虫常配伍苦楝根皮、使君子等。若虫积腹痛,大便秘结,常与大黄、苦楝根皮、牵牛子、木香等同用,如万应丸(《医学正传》);本方近代亦用于蛔虫性肠梗阻。
(2)水肿:常与椒目、商陆、泽泻、茯苓皮等同用,能增强行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壅阻,遍身水肿,喘急气促,烦躁口渴,二便不利,如疏凿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
(3)脚气:常与木瓜、吴茱萸、紫苏等同用,能祛寒逐湿,用于寒湿阻滞,足胫肿痛,筋脉弛缓,或麻痹冷痛之寒湿脚气,如鸡鸣散(《朱氏》)。
(4)疟疾:常与常山、草果、青皮、厚朴等配伍,能消痰截疟,用于疟疾数发不止,体壮痰湿内盛,胸闷纳果,舌苔白腻,如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
2、制用
(1)食积不消:可与牵牛子(炒)、陈皮、莪术(醋炙)、木香等同用,治饮食停滞,气郁不舒,胸痞腹胀,胃脘疼痛,具有消积化滞的作用,如开胸顺气丸(《中药成药制剂手册》)。
(2)湿热痢疾:可与木香、黄连、黄芩、白芍等配伍,用于湿热内阻,肠胃受损,痢下赤白,里急后重,有清热化湿,消积化滞的作用,如香连化滞丸(《中药成药制剂手册》)。
【现代研究】槟榔含生物碱、鞣质、脂肪油及槟榔红色素、氨基酸等。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
不同软化方法对槟榔有效成分的影响差异较大。据报道,槟榔用冷水浸泡21天后切片,槟榔碱损失达30.09%。在浸泡过程中,生物碱含量换水又比不换水的方法损失大。樟帮不换水浸泡法虽然简便,槟榔碱损失约7%左右,但药材易变色和腐败;而换水浸泡法槟榔碱损失达18%~20%,使其饮片含量(0.2583%)达不到药典要求。槟榔经浸泡后切片醚溶性生物碱损失了24.7%。若用冷水浸泡6天,每天换水一次,切片阴干,醚溶性生物碱损失了16.29%。可见槟榔不宜用浸泡法软化。槟榔饮片的干燥方法对生物碱含量也有影响。切片后暴干其生物碱损失比阴干大得多,晒干也比阴干的含量低,烘干则与阴干含量差不多。加热对槟榔的成分也有影响。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槟榔的生品、炒黄品、炒焦品、炒炭品中槟榔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槟榔碱有不同程度的挥发,含量下降。炒黄品低于生品,炒焦品很低,炒炭品含量很微。但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其油性则有所增加,槟榔炭油性最大,在薄层板上靠近溶剂前沿的几个斑点的量也随之增加。另有人用相同方法测定,结果也表明炮制品(清炒、炒焦、炒炭)随着受热时间的增加,槟榔碱的含量逐渐降低。
鉴于传统的水浸泡对槟榔的有效成分损失很大,故对槟榔的软化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法。有人提出先将槟榔浸润再埋入洞中闷,该法简单易行,有效成分槟榔碱几乎不受影响。
还有报道,用淋法软化,对槟榔碱影响较小,生产周期短,无需特殊设备,而临床疗效好。砂润法是槟榔吸收砂中水分,逐渐软化,便于切片,并能保留药物原有色、香、味。即使夏天也不易产生黏滑、变色、“伤水”等现象。有人比较了砂碛法(用湿河砂淹埋)和浸泡法软化槟榔,其醚溶性生物碱(按槟榔碱计算)砂碛法损失7.91%,水浸法损失15.27%;砂碛法炮制品外形美观,利于贮存、调配和煎煮。还有实验证明,采用10%米醋喷润槟榔,切薄片阴干的方法较好,省工,效率高片形完整美观,而且生物碱含量也较高。冷压浸泡法软化,其槟榔碱损失也比传统的浸泡软化法小。采用减压冷浸软化法,经小型试验和生产规模中试,观察不同季节软化效果,测定饮片质量,结果表明,该法能提高软化效率,缩短浸泡时间,保证饮片质量。在具体操作时,槟榔浸入水中减压和减压后加水的方法,其吸水量相同;但要达到软化要求,前者减压时间远比后者长。比较槟榔传统浸润法、减压冷浸法、粉碎颗粒法、减压蒸气焖润法,结果表明,减压蒸气焖润法槟榔碱损失少,软化时间短。比较冷浸法、热浸法、蒸制法、轧碎法制备的槟榔片,结果表明,蒸制法和轧碎法的薄层层析比冷浸法和热浸法多一个斑点;通过水溶性浸出物及醚溶性生物碱的含量测定,证明以蒸法切片较理想,煎出效果亦佳,饮片外观颜色比水制法深,且饮片平整光滑,外形美观,容易干燥。
实验按现行的传统方法浸润处理加工,槟榔碱损失高达25%以上,采用冷压浸渍法可使槟榔碱保留率达90%以上,而将原药材直接打碎成颗粒饮片,更能使槟榔碱完全保留。
测定槟榔生品、5种传统不同炮制品及现代烘品中槟榔碱含量。结果表明,各炮制品中槟榔碱含量与生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80℃20分钟烘品和酒炙品含量较高,炒黄低于生品,炒焦低于炒黄,炒炭含量甚微。
【附】
1、近代的炮制方法还有炒炭、蜜制等。
2、文献摘录“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灰火中煨令纸焦,去饭”(《总录》)。“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缓治略炒,或醋煮过”(《入门》)。
【总结】槟榔的炮制虽然《雷公炮炙论》就已言及,但主张生用,唐代始用加热方法。以后历代虽然炮制方法都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只有始于宋代的炒法被近代沿用,并对炒制的火候有不同要求。尽管历代炮制方法不少,但对生用与制用的问题各医家认识并不一致。有的从雷之说,认为熟用无效,这种认识似乎有些片面。槟榔究竟宜生用或制用,应视用途而定。另外,古代的醋制法似有研究的价值,但具体方法尚需改进和完善。
槟榔的炮制研究目前基本上是以生物碱特别是槟榔碱含量为核心,并未涉及化学成分质的变化,也很少对其他成分进行研究。药效学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今后需要加强对炮制品药效变化方面的研究。槟榔由于质地坚硬,软化很困难,传统的软化方法存在较多的问题,不易保证饮片的质量,所以软化是制作槟榔饮片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不少人对槟榔的软化方法作了很多探索工作,也颇有成效,有些方法值得推广。如砂碛法和减压冷浸法就很有实用价值,分别适用于小生产和大生产。但对其他软化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临床上,槟榔以生用为主,而且主要用于实证。消积导滞用炒制品旨在避免生品的副作用。但在积滞较重,时间不久,患者身体较强健,特别是便秘者,可选用生品,取其力猛而速,又兼具轻泻作用;有时还与大黄等药合用,使积滞速消,以免积久伤脾。但本品毕竟为利气消积之品,不利于正气,故气虚下陷的患者即使是炒制品也不宜用;若积滞明显,而身体又较虚弱的患者,用炒制品也要控制剂量和注意配伍扶正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