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火炮(《金匮》)法。宋代有烧存性、甘草水煮(《圣惠方》)、炒令黑(《证类》)、盐炒(《总录》)、f制、巴豆制(《局方》)、黄泥裹煨、地黄汁炒(《妇人》)、灶心土炒(《朱氏》)等多种炮制方法。明代增加了硇砂炒(《奇效》)、童便炒黑(《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亦有生用者(《保元》)等法。清代又增加了姜炭(《大成》)、炮姜炭(《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干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炮姜: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角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再加入于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
3、姜炭:取干姜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饮片性状】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周边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褐色,内部棕黄色,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辣。
【质量标准】干姜总灰分不得过5.5%。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毫升/克)。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60%。干姜饮片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5%。炮姜总灰分不得过7.0%。炮姜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30%。
【炮制目的】干姜味辛性热。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功能。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咳喘,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等证。
干姜性热而偏燥,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化痰为主,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胜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尤为适宜;又因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复脉,其效甚佳。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等证。炮姜苦、辛,温,其辛燥之性不及干姜,温里之力也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而持久,故长于温中止痛,止泻,温经止血。用于中焦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的吐血、便血、血崩等证。姜炭苦、涩,温,归脾、肝经,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功专止血温经;味苦涩,故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而温经作用不及炮姜。临床多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
【应用选择】
1、生用(干姜)
(1)脾胃虚寒:常与人参、白术、炙甘草同用,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作用,用治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四肢不温,如理中丸(《伤寒论》)。若与半夏同用,具有温胃止呕的作用,用治胃中有寒,干呕吐逆,吐涎沫,如半夏干姜散(《金匮》)。
(2)亡阳虚脱:常与炙甘草、生附子同用,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用治阳气欲脱,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如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3)妊娠呕吐不止:常与人参、半夏同用,用治妇女妊娠呕吐不止,如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
(4)痰饮咳喘:常与麻黄、芍药、细辛等同用,具有温肺止咳的作用,用治外感风寒,痰饮内停,恶寒发热,咳嗽痰白而稀,喘咳痰多,如小青龙汤(《伤寒论》),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若与茯苓、五味子、细辛等同用,具有温肺化饮的作用,用于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如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
(5)吐血不止:单用干姜研末、童子小便调服,如(《千金》)。
(6)寒疝腹痛:常与蜀椒(炒去汗)、人参同用,具有祛寒止痛的作用,治心胸寒痛,呕不能食,寒疝腹痛,如大建中汤(《金匮》)。
2、制用
(1)炮姜
①脾胃虚寒:单用于姜(炮)研末,饮服,治中寒水泻,如(《千金方》);若与附子(炮)、人参、白术、炙甘草同用,治脾胃虚寒,呕吐泻利,脘腹绞痛,心下逆满,手足厥寒,腹中雷鸣,饮食不进,及霍乱转筋,如附子理中丸(《局方》);若与高良姜同用,用治一切冷食所伤,心脾疼痛,如二姜丸(《局方》);若与半夏、枯矾同用,用治风痰脾胃冷气,吐逆不止,饮食不下,如半夏丸(《圣惠方》);若与半夏、人参同用,用治妊娠恶阻、胸中冷、腹痛、不能饮食、辄吐青黄汁,如半夏丸(《圣惠方》);若与炒白术、炙甘草、丁香、人参同用,用于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或哕,如理中加丁香汤(《丹溪》);若与炮附子、红豆、硫黄同用,用治冷泻久作,滑肠不禁,不思饮食,如玉粉散(《宝鉴》)。
②痰饮:常与厚朴(姜制)、半夏、附子等同用,具有温脾胃,消痰饮的作用,用治痰饮,如术附丸(《魏氏家藏方》)。
③心腹绞痛;常与附子(炮)、肉豆蔻、茴香等同用,用治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如附子茴香汤(《仁斋直指附遗》)。
④吐血:常与艾叶、阿胶、柏叶同用,用治吐血、内崩,上气,面如土色,如艾叶散(《圣惠方》)。
⑤崩漏:常与附子(炮)、桂心、当归等同用,用治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妇人血室痼冷沉寒,赤白崩漏,脐腹疗痛,如附子散(《类证》);若与艾叶、川芎、阿胶等同用,用治产后恶露不绝,腹中疗痛,气息乏力,如艾叶丸(《圣惠方》)。
⑥便血:常与当归、艾叶、炮附子等同用,用治妇人肚腹胀满,脐下绞痛,大便下血不止,如艾叶丸(《圣惠方》)。
(2)制炭
①血痢:单用姜炭,米饮调服,用治血痢不止,如(《姚氏集验方》);若单用于姜烧黑存性,米饮送下,用于脾胃有寒,下痢赤白,如黑姜散(《仙拈集》)。
②血崩:常与棕榈(烧黑灰)、乌梅同用,用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淋漓不断,血色淡而无血块者,如如圣散(《总录》);若与棕榈、乌梅肉、炮姜(烧存性)同用,用治妇人血崩,如如圣散(《丹溪》)。
③产后腹痛:常与当归、川芎、桃仁、炙甘草同用,用治产后恶露不行,血块内结,小腹冷痛,如生化汤(《傅青主》)。
④吐血:常与当归、阿胶、蒲黄、川芎、柏叶同用,用治吐血,下血,如断红饮(《观聚方要补》)。
⑤疟疾:单用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用治脾寒疟疾(《外台》)。
【现代研究】干姜含精油约2%(V/W),油中主成分为姜酮,β-没药烯,β-姜黄烯,β-倍半水芹烯,姜醇,姜烯,姜油酮,以及d-莰烯,桉脑,枸橼醛,龙脑,六氢姜黄素等。干姜根茎中的辛辣成分为姜辣醇类,主要为6-姜辣醇,3-姜辣醇,4-姜辣醇,5-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尚有姜辣二醇类,甲基姜辣二醇,姜辣二醇二乙酸酯类,甲基姜辣二醇二乙酸酯等。曾经报道的姜辣酮、姜酚系分解产物。干姜中尚含有天冬酰胺,L-派可酯及多种氨基酸。
干姜中多种成分能诱发实验动物自发运动抑制,加强镇静催眠作用,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干姜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干姜能增强心房自主活动,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预防作用,明显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干姜的醚提取物具有抗缺氧作用。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干姜制备炮姜的工艺进行优选试验。选择微波火力和加热时间、饮片粒度3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按正交表安排试验,以外观质量和挥发油含量为考察指标。结果得出采用微波火力100%、时间3分钟、大粒为最佳工艺条件。认为微波加热制备炮姜的工艺是可行的。
干姜的不同炮制品中精油含量的测定:按《中国药典》的方法和要求,制备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等四种饮片规格,提取精油并测定其含量,其精油得率为,生姜:0.50%,干姜:0.89%,炮姜:0.83%、姜炭:0.38%。干姜不同炮制品中精油和醚提取物的薄层层析与薄层扫描比较,按《中国药典》法制备上述炮制饮片,并提取精油,醚提取物的制备:取一定量的各炮制品,粉碎成粗末,准确称量,以5倍量之乙醚,冷浸提取48小时,滤过,残渣再提取1次,合并乙醚提取液,回收乙醚,并调整其浓度为每毫升浸出液含15克药物。按常规进行薄层层析与扫描,结果认为,生姜与干姜的TLC图谱大致相同,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差异,但前后两组之间则差异显著,干姜经加热制成炮姜与姜炭后,薄层检测中,部分斑点消失,亦有新的斑点出现,说明所含化学成分有明显变化,且相同R1值斑点的相对含量也有明显差异。
采用HPLC内标法,以萘为内标物,6-姜酚作为对照品,流动相为甲醇-0.1%三氟乙酸水溶液,紫外检测波长为218nm,测定干姜和炮姜中姜酚的含量,结果6批不同的干姜和炮姜中、姜酚含量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且炮姜中6-姜酚的平均含量为0.265%,高于干姜中姜酚的平均含量0.171%。
药理实验证明,生姜与干姜均无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而炮姜、姜炭的醚提取物、水煎液和混悬液均有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姜炭的凝血作用有随剂量增加而凝血作用增强,时问缩短的趋势,这与中医临床应用炮姜、姜炭于温经止血的经验相吻合。而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研究证明,炮姜具有明显抑制大鼠胃溃疡的作用,能使溃疡面缩小,减少疮面出血,加速溃疡愈合。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煨等法。
2、文献摘录“烧灰取其不走。”(《丹溪》)“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入门》)“炒黑能止血并治虚热。”(《说约》)“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纲目》)“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大法》)“生者能散寒发汗,熟者能温中调脾。……凡脾寒呕吐宜兼温散者,当以生姜煨熟用之,若下元虚冷而为腹疼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若产后虚热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有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之性已耳,若阴盛隔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本草正》)
【总结】干姜的古代炮制方法有火炮、制炭、盐制、f制、煨制、酒制、土制,童便制等。现代归纳为干姜、炮姜、姜炭三种规格。
干姜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精油),以姜酮及烯醇为主;而干姜的辛辣成分为姜辣醇类。炮制中高温加热处理制成炮姜和姜炭后,其挥发油的组分和含量均有所改变,产生了新的分解产物如姜辣酮、姜酚等。炮姜的抗溃疡作用及姜炭的止血作用均显著增强。这与中医临床用炮姜、姜炭作为温中止痛、温经止血药物而不用生姜、干姜的经验相一致。为此,《中国药典》1995年版起,已将“炮姜”从干姜中分列作为单独一味药而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