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瘤主要是指来源于患者血管内皮的肿瘤,肿瘤的性质介于良性血管瘤和恶性血管肉瘤之间。
血管内皮瘤存在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疾病的类型不同,好发人群也有所区别。患者发生血管内皮瘤的情况时,可造成其口腔、下颌骨、甲状腺、上肢、腹膜后等部位出现肿块或结节,如果患者不及时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则会向其他部位转移,使其出现肺癌、肝癌、骨关节活动障碍等并发症。
血管内皮瘤的症状与疾病的病理类型有关,病理类型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具体如下:
1.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患者发生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情况时,其四肢的浅表软组织和深部软组织可能会出现结节,结节还会出现在其下颌骨、腮腺、甲状腺、颈部等部位。
2.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好发于患者的上肢、腹膜后以及纵膈深部的软组织,患病时,其上述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的结节,结节边界较为清晰。
3.梭型细胞血管内皮瘤
梭型细胞血管内皮瘤可随着病情的发展持续生长,该疾病还具有高复发率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临床上并没有解释血管内皮瘤的发病原因,该疾病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细菌感染等原因有关,放射治疗可能会诱发该疾病。
一、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血管内皮瘤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存在血管内皮瘤家族史的患者,其发生血管内皮瘤的可能性相较于正常人而言较大。
2、细菌感染
临床研究表明,患者感染慢性巴尔通体式杆菌时,其可能会出现血管内皮瘤的情况。
二、诱发因素
患者曾经进行放射治疗时,可造成其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异常病变,易形成血管内皮瘤。
血管内皮瘤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的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块或结节时,应该及时去肿瘤科就诊,及时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2.病情加重
患者出现黄疸、腹痛等表现时,应该立刻到医院接受治疗,减轻其肝胆系统损伤损伤的情况,防止其出现预后不佳的情况。
3.引起并发症
患者出现肝癌、骨关节活动障碍的情况时,需要立刻抑制肿瘤的生长,使其骨关节的活动恢复正常。
血管内皮瘤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发生血管内皮瘤的情况时,应当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局部皮肤清洁、卫生,避免用手对局部进行抓挠,防止其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等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合成,从而实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控制病情的进展。
3.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进行内皮瘤切除术,将肿瘤组织切除后,可以避免肿瘤细胞发生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的情况,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4.放射治疗
患者可以使用放射线对病变区域的皮肤进行照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防止癌细胞向周围的组织扩散。
血管内皮瘤日常应注意症状监测、合理用药、改善饮食等。
1.症状监测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观察肿块、结节是否持续性增大,出现上述症状则表示病情可能持续加重,应该立即就医,更换治疗方案。
2.合理用药
患者患病期间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擅自更换药物的剂量和频次,以免其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3.改善饮食
患者平时应该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为主,进食鸡蛋、鱼肉、菠菜、紫甘蓝的能够食物,禁忌烟酒、咖啡。
预防血管内皮瘤的方法有避免细菌感染、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1.避免细菌感染
人体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局部皮肤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引发血管内皮瘤的形成。
2.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人体患有恶性肿瘤性疾病时,应该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在医生的允许下,选用其他治疗方法代替放射治疗,预防血管内皮瘤的发生。
3.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人体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食用腌制或烟熏的食物,如咸菜、咸鱼、熏鱼、熏鸡等,有助于维持机体健康。
血管内皮瘤的诊断方法有X线检查、CT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1.X线检查
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能够观察其局部是否存在软组织肿块,有助于初步确诊疾病。
2.CT检查
患者进行CT检查时,可以发现占位性病变,明确肿块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等情况。
3.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病变的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时,如果能够在显微镜下发现异常扩张的血管以及梭形细胞,则可以确诊血管内皮瘤,同时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