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扭转是一种胃部发生扭转导致的疾病。
胃扭转多见于1岁以下以及30-60岁的人群,发病原因与胃周围韧带异常、胃部及周围组织病变、腹腔压力高或是胸腔压力低等因素有关,通常患者以腹痛症状为主,且疼痛会在进食后加重或导致患者无法进食,同时伴有反复干呕,少数新生儿会有喷射性吐奶表现。新生儿胃扭转有自愈可能,如果是急性胃扭转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急性胃穿孔、急性腹膜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按照疾病性质,胃扭转可以分为急性、慢性以及新生儿胃扭转,不同的类型症状也会有所差别。
1、急性胃扭转
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突然剧烈疼痛,疼痛会放射至肩颈部、背部、左胸部,还会伴有呼吸困难、持续性呕吐等症状。查体可见患者上腹部逐渐膨胀、下腹部平坦柔软。
2、慢性胃扭转
该类型较为多见,表现为间断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伴有嗳气、腹胀、腹鸣以及间断性烧心感,进食后症状更为明显。也有患者没有明显临床表现,仅会在钡餐检查时被发现。
3、新生儿胃扭转
主要表现为吃奶后反复呕吐,部分患儿会有喷射性吐奶。多在患儿出生后立即出现,也有可能出生后数周才出现,且大多在喂奶后几分钟内开始吐奶。呕吐物主要以奶汁及乳凝块为主,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
胃扭转的发病原因与胃周围韧带异常、胃部及周围组织病变、腹腔压力高等有关。
1、胃周围韧带异常
正常情况下胃由多条韧带固定保持在正常位置,韧带松弛、过长都会影响胃的位置固定,使其发生扭转。
2、胃部及周围组织病变
食管裂孔疝、胃部穿透性溃疡、胃肿瘤等疾病会导致胃部与周围器官组织结构异常,也会引发胃扭转。
3、腹腔压力高
急性胃扩张、剧烈呕吐、横结肠胀气等因素会导致腹腔压力增高、胸腔压力低,从而引发胃扭转。
若患者发现自己有间断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嗳气等症状,经过用药或是调整饮食习惯后没有及时改善时,需要及时就医。
其次,若患者突发腹痛、干呕等症状,无法忍受时需要立即就医。另外,家长喂养新生儿时或发现已经采取正确方式喂养婴儿,但是孩子依旧在喂奶后不久频繁吐奶,应及时携带其就医完善检查,明确病因。
确诊胃扭转的患者日常应做好病情监测,了解发生胃扭转的诱因及时避免,以免再次发病。
胃扭转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暂时禁食,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在于胃部减压,帮助胃扭转复位及胃部固定等,患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内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方式治疗。解除胃扭转后可以进一步通过胃固定、胃造瘘术、胃大部切除术等方式治疗。
3、其他治疗
患者可以通过深弯腰数十次的方式判断是否能自然复位。不能自然复位的可以通过手法整复。新生儿可以通过体位疗法促进胃扭转复位。
胃扭转患者应注意做好家庭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日常病情监测等。
1、家庭护理
患者需要保持手术创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新生儿胃扭转在按照体位疗法进行喂养期间,家长需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2、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需要从禁食状态过渡到少量流食、半流食及普食,饮食中应适当添加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等,还可以适当增加新鲜果蔬的摄入。
3、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术后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出现任何不适时要及时就医。
积极治疗原发病、清淡饮食、避免增加腹压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扭转。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存在急性胃扩张、食管裂孔疝、胃溃疡、胆囊炎、肝脓肿等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避免影响胃部及周围器官组织结构,可以降低胃扭转的发生几率。
2、清淡饮食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导致胃部血管收缩或影响胃部功能。
3、避免增加腹压
平时避免用力排便或是用力打喷嚏,以免增加腹压诱发胃扭转。
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是否存在胃扭转。
1、体格检查
查体可见患者上腹部膨隆,下腹部平坦且柔软,叩诊或听诊有液波震颤或震水音可以作为初步诊断依据。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通常无异常,如果存在异常,通常提示胃部有血液循环障碍。
3、影像学检查
立体胸腹联合X线检查可见胃部有两个气液平面提示可能存在胃扭转,若有气腹表现,则提示并发胃穿孔。钡餐检查可以明确有无扭转发生,还能了解扭转的轴向、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