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无法顺利通过肠道的一种疾病。
肠梗阻是指因肠粘连、肠扭转、肠道炎症疾病以及肠道肿瘤等因素导致肠道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无法顺利通过肠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肠梗阻发生后,肠内容物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肠道内压力增加,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腹胀以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当肠梗阻引发大量体液丧失、感染和中毒后,患者可出现少尿、无尿、血压下降、肌无力、四肢发凉、心律失常等休克和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肠梗阻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等。
因肠梗阻的原因、部位、病变程度等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会不同,其主要症状包括呕吐、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当梗阻发生时,因梗阻以上部位发生强烈蠕动,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腹痛症状,特别是在肠壁发生缺血坏死时,通常会出现持续性且剧烈的腹痛。其次,因肠道内容物无法顺利排出,造成肠道压力增加,患者还会出现腹胀、呕吐现象,呕吐物一般多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另外,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还可出现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的症状。
肠梗阻主要与肠粘连、肠道炎症、肠道异物以及肠系膜血栓等因素有关。
1、肠粘连
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肠粘连是引起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一些腹部手术比如阑尾切除术、妇科手术以及疝气修补术等,都有可能导致术后肠粘连,而肠粘连可引起肠管折叠、扭转,从而引起肠梗阻的发生。
2、肠道炎症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肠壁变厚、肠腔狭窄,从而引起肠梗阻。
3、肠道异物
肠管被干结的粪便、肿瘤等异物堵塞时,导致肠腔狭窄,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也会引起肠梗阻。
4、肠系膜血栓
肠系膜血管内出现血栓或栓塞时,可导致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引起肠麻痹,从而造成肠梗阻。
当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的症状,且症状一直没有缓解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肠梗阻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等症状,部分严重的患者因体液大量丢失,并发感染,还可出现眼窝内陷、少尿、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休克和中毒的症状。肠梗阻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上的改变,还可导致全身性的生理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所以,当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的症状,且一直无法缓解时,应警惕肠梗阻的发生,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肠梗阻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出现肠梗阻时,应禁食禁水,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以缓解肠腔压力、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
为了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或氨基酸注射液等药物进行补液治疗;部分因动力不足引起的肠梗阻,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曲美布汀等药物,促进肠道蠕动。
3、手术治疗
对于绞窄性的肠梗阻或因肿瘤导致的肠梗阻,可通过肠切除肠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肠梗阻患者平时应加强饮食调理、调整生活习惯,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1、加强饮食调理
治疗期间,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为主,食物选择包括米汤、蛋羹、菜粥、果汁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和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2、调整生活习惯
日常应进行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以保证大便通畅,避免诱发肠梗阻。同时还要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以免因进食不洁引起肠道感染。
3、遵医嘱定期复查
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前往医院复查,以便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经手术治疗的患者,还应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一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以及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法,预防肠梗阻的发生。
1、改善生活方式
平时保证健康饮食,适当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便秘导致疝气,从而预防肠梗阻的发生。另外,还要保持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以减少肠道感染的风险。
2、术后尽早下床活动
肠粘连是肠梗阻发生的主要病因,所以进行腹部、盆腔等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应尽早下地活动,以降低肠粘连的风险。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患有克罗恩病、疝气、肠道息肉、肠道肿瘤等疾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以降低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肠梗阻的诊断方法一般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1、体格检查
患者主诉症状后,医生对其腹部进行听诊、触诊和视诊,可了解腹部有无积液、腹膜炎或腹部包块等情况,从而做出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可判断患者缺水、血液浓缩的程度;粪便潜血试验可判断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3、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检查患者腹部,若发现较多的胀气、肠袢和气液平面,可能提示有肠根阻;CT检查可有助于判断肠梗阻的原因和病情程度;超声检查敏感性较高,一般常用于儿童肠套叠的诊断检查。